题解:讽刺周王听信谗言而祸国殃民。 |
原 文 | 译 文 | 注 释 |
悠悠昊天1, 曰父母且2。 无罪无辜, 乱如此幠3。 昊天已威4, 予慎无罪5。 昊天泰幠6, 予慎无辜。
乱之初生, 僭始既涵7。 乱之又生, 君子信谗。 君子如怒8, 乱庶遄沮9。 君子如祉10, 乱庶遄已。
君子屡盟11, 乱是用长。 君子信盗12, 乱是用暴。 盗言孔甘13, 乱是用餤14。 匪其止共15, 维王之邛16。
奕奕寝庙17, 君子作之。 秩秩大猷18, 圣人莫之19。 他人有心20, 予忖度之。 躍躍毚兔21, 遇犬获之。
荏染柔木22, 君子树之。 往来行言23, 心焉数之。 蛇蛇硕言24, 出自口矣。 巧言如簧25, 颜之厚矣。
彼何人斯? 居河之麋26。 无拳无勇27, 职为乱阶28。 既微且尰29, 尔勇伊何? 为犹将多30, 尔居徒几何31? | 高高远远那苍天, 如同人之父与母。 没有罪也没有过, 竟遇大祸难免除。 苍天已经大发威, 但我确实没错处。 苍天不察太疏忽, 但我确实是无辜。
祸乱当初刚生时, 谗言已经受宽容。 祸乱再次发生时, 君子居然也听从。 君子闻谗如怒责, 祸乱速止不严重; 君子如能任贤明, 祸乱难成早已终。
君子屡次立新盟, 祸乱因此便增长。 君子相信那盗贼, 祸乱因此势暴狂。 盗贼谗人话甜蜜, 祸乱因此得滋养。 谗人哪能尽职守, 只能为王酿灾殃。
巍然宫室与宗庙, 君子将它来建起。 典章制度有条理, 圣人将它来订立。 他人有心想谗毁, 我能揣测能料及。 蹦跳窜行那狡兔, 遇上猎狗被击毙。
娇柔袅娜好树木, 君子自己所栽培。 往来流传那谣言, 心中辨别识真伪。 夸夸其谈说大话, 口中吐出力不费。 巧言动听如鼓簧, 厚颜无耻行为卑。
究竟那是何等人? 居住河岸水草边。 没有勇力与勇气, 只为祸乱造机缘。 腿上生疮脚浮肿, 你的勇气哪里见? 诡计总有那么多, 你的同伙剩几员? | 1.昊天:老天,苍天。 2.且(jū):语尾助词。
3.幠(hū):大。 4.威:暴虐、威怒。 5.慎:确实。 6.泰幠:太糊涂。泰,通太;幠,怠慢,疏忽。
7.僭(jiàn):通"谮",谗言。涵:容纳。
8.怒:怒责谗人。 9.庶:几乎。遄沮:迅速终止。 10.祉:福,此指任用贤人以致福。
11.盟:与谗人结盟。
12.盗:盗贼,借指谗人。
13.孔甘:很好听,很甜。 14.餤(tán):原意为进食,引伸为增多。 15.止共:尽职尽责。止,做到。共,通"恭",忠于职责。 16.邛:病。
17.奕奕:高大貌。寝:宫室。庙:宗庙。
18.秩秩大猷:多而有条理的典章制度。 19.莫:制定。 20.他人有心:谗人有心破坏。
21.躍(tì)躍:跳跃的样子。毚(chán):狡猾。
22.荏(rěn)染:柔弱貌。马瑞辰《毛诗传笺通释》谓"柔即善也,非泛言柔弱之木"。 23.行言:流言,谣言。
24.蛇(yí)蛇硕言:夸夸其谈的大话。蛇蛇,"訑訑"之假借;訑,欺。
25.巧言如簧:说话像奏乐一样好听。簧,笙类乐器的簧片。
26.麋(méi):通"湄",水边。 27.拳:勇。 28.职:主要。乱阶:逐渐引出祸乱的一连串事件。阶,阶梯,此为比喻义。 29.微:通"癓",小腿生疮。尰(zhǒnɡ):借为"瘇",脚肿。
30.犹:通"猷",指诡计。 31.居:语助词。徒:党徒。 |
【赏析】
此诗主题在于忧谗忧谤,同时揭露了谗言惑国的卑鄙行径。《毛诗序》云:“《巧言》,刺幽王也。大夫伤于谗,故作是诗也。”
作者显然饱受谗言之苦,全诗写得情感异常激愤,通篇直抒胸臆,毫无遮拦。起调便是令人痛彻心肺的呼喊:“悠悠昊天,曰父母且。无罪无辜,乱如此幠。”随即又是苍白而带有绝望的申辩:“昊天已威,予慎无罪!昊天泰幠,予慎无辜!”情急愤急之下,作者竟无法用实情加以洗刷,只是面对苍天,反覆地空喊,这正是蒙受奇冤而又无处伸雪者的典型表现。
二、三两章,情感稍缓,作者痛定思痛后对谗言所起,乱之所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揭露。在作者看来,进谗者固然可怕、可恶,但谗言乱政的根源不在进谗者而在信谗者,因为谗言总要通过信谗者起作用。谗言如同鸦片,人人皆知其毒性,但它又总能给人带来眼前的虚幻的快感。因此,如果不防患于未然,一旦沾染,便渐渐使人产生依赖感,最终为其所害,到时悔之晚矣!作者在第四章中的描述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道理:天子的独特处境、地位使其天生地缺乏这种免疫力。故与其说刺小人,毋宁说在刺君子。可谓深刻至极!此二章句句如刀,刀刀见血,将“君子信谗”的过程及结局解剖得丝丝入扣,筋骨毕现。“盗言孔甘,乱是用餤”无疑是送给后世当政者的一付清醒剂。吴师道云:“前三章刺听谗者,后三章刺谗人。”(见《传说汇纂》)盖因听谗者比之进谗者责任更大,故先刺之。看来,愤激的情感并未使作者丧失理智!
四、五两章,形同漫画,又活画出进谗者阴险、虚伪的丑陋面目。他们总是为一己之利,而置社稷、民众于不顾,处心积虑,暗使阴谋,欲置贤良之士于死地而后快。但险恶的内心表现出来的却是花言巧语、卑琐温顺,在天子面前,或“蛇蛇硕言”,或“巧言如簧”。作者的描绘入木三分,揭下了进谗者那张赖以立身的画皮,令人有“颜之厚矣”终不敌笔锋之利矣的快感。
末章具体指明进谗者为何人。因指刺对象的明晰而使诗人的情感再次走向剧烈,以至于按捺不住,直咒其“既微且尰”,可见作者对进谗者的恨之入骨。那“居河之麋”的交待,使读者极易联想起躲在水边“含沙射影”的鬼蜮。然而,无论小人如何猖獗,就如上章所言“躍躍毚兔”,最终会“遇犬获之”。因为小人的鼠目寸光,使他们在获得个人利益的同时,往往也将自己送上了绝路。从这个角度看,作者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进谗者的丑恶,也清醒地看到了进谗者的可耻下场!
本诗虽是从个人遭谗人手,但并未落入狭窄的个人恩怨之争,而是上升到谗言误国、谗言惑政的高度加以批判,因此,不仅感情充沛,而且带有了普遍的历史意义与价值,这正是本诗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关键之处!